团队原创文章: 战争更多的应该写人,而非各种“主义”

——读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西线无战事》有感


  这是一本德国作家创作的有关一战的小说,日耳曼民族向来给人比较强势的感觉,德意志在历次战争中也多扮演侵略国的角色。所以乍一看封面,作者竟然是个德国人,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炫耀武力、鼓吹战争。所以开始还有些犹豫,担心内容不尽如人意。然而一页页翻下去,发现这本书仅限于写人,以人对于战争的苦恼、厌恶、无奈直至疲惫为主线,缄口不言什么民族热情、国家利益、集体荣誉,对立几个国家稀里糊涂奔赴战场的士兵无目的性地你杀我,他杀你,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使人如临其境,梦靥般地感受着主人公们的痛苦。士兵们就这样持续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行为,杀戮与被杀戮,找不到理由,找不到动机。


  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在书中竭尽全力以故作镇静的腔调去叙述,试图用平实、略带倦意的语言向我们呈现战争的单调与残酷,虽然作者已经木然地透露出自己适应了战争的血腥,读者却在一个个逼真的场景中承受巨大的内心煎熬——拉锯战中士兵尸横遍野,炮击后残肢断臂挂满枝头,硕鼠与人争抢面包,掩体中双方士兵你死我活……所有的这些都折射着西方文艺作品对战争的理解及理解后的深入刻画,不加修饰的描摹专注于人性,更多展现战争中人的状态,而非像国内的部分作品,把着力点总是明显倾斜于凸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英雄主义……所有的主义在真实的战争中虽然有仅仅是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却并非常常起主导、决定作用,人性往往是本能、现实的,战争就是战争,无论多么伟大的战争都充满死亡的腥臭。人在死亡面前,更大的存在是返璞归真,是暴露出人性最脆弱的一面,他们思考得最多的是——我该怎样活下去。活下去无疑是最好的动机,比所有的主义都直观且现实。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认识到这一点,保罗·博伊默尔也认识到这一点,后者跟自己的几名死党是彻彻底底的务实主义者,小说中的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更像一群兵痞,懒散、悲观、落魄,相信看惯中国战争小说、战争剧的观众和读者会打心眼里瞧不起这群兵痞,起码鄙视他们缺少坚强的信念和足够的勇气。然而假如有一天,若我们真正走入战争,走进那个血腥的、没有生机的环境,并且一天天等待不可预知的伤痛与死亡,能够支撑我们存在的力量极大可能不会是崇高的“主义”们。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双方无所谓好坏,作为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参于其中的士兵更容易认清战争的实质,因此也就更容易明晰自身的悲哀,政治家受财团或其他势力的驱使鼓吹战争,让民众充当战争的炮灰,战争胜利则攫取利益,打败了损失的也不是他们,至少其还能健康地活下去。这样的现实使得主人公甚至不愿为自己参加的战争做哪怕丝毫的粉饰,当直面己方及敌方的士兵伤亡,他能感受到的除了冷漠、麻木,还有愤懑和厌恶,但所有的感觉最后都归结于痛苦的挣扎——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这才是战争的可怕,民族、国家固然伟大,但当一个人被逼无奈仅剩漫无目的地寻求生存的可能,那该是多大的悲哀!


  战争中本来就没有那么多嘻嘻哈哈、乐观向上,没有那么多对于美好的期盼、对于未来的向往。战争是单调的,单调得让人只能思考它的苦难、它的无趣、它的残酷……总之一切无希望、无朝气的事物。保罗·博伊默尔宁愿不去想,他甚至连家都不愿回,因为美好事物的重现往往给他造成心灵的落差,让他对幸福的生活产生向往,而这份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却经常成为他及他们在战场上走向精神崩溃的诱饵,成为驱动他们死亡的罪魁祸首。所以,他宁愿战争中的一切都是单调的,集训、休整、上战场、活着的再休整、再上战场……循环往复,只有这样,他才能以最佳的状态去想办法活下去,去判断炮弹的落点,去寻找最好的隐蔽壕。


  保罗·博伊默尔跟他的同伴们懒散、消沉、冷漠,但他们仍旧保有人性善的一面,这也使得读者于刺骨寒风中多少接受了点阳光的爱抚。当新兵在战场上因为对枪林弹雨的恐惧而变得神志不清,盲目冲出战壕的刹那,他们想尽办法使他们得以克制,避免成为敌人的活靶。相信他们也有过精神几近崩溃的新兵岁月,当看到战友一个个在身旁的战壕中倒下,他们终于变得冷静、沉默甚至有点过分地欲求逃避。正是由于这一转变,主人公们的战场生活开始变得单调、无趣,在尸横遍野、死神随时有可能降临的战场上死一般没有朝气。每一刻都可能失去生命,但他们就像习惯了吃饭和睡觉,例行公事一样走向战场,活着的又例行公事一样回到营地,去休整,去休息,去寻找吃的东西。战争在这一刻,只不过是对人性的拷问和摧残。


  看到时下国内一些热播的战争题材电视剧,动辄大肆渲染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国际主义,有的虐情、有的戏说、有的嘻哈,战争成为像游戏一样好玩、好笑、好悬的事情,让人不禁大跌眼镜,大呼“伤不起”。各种“主义”固然重要,然而战争故事讲的归根到底还是人,战争中人的状态、人的本性、人的思想、人的情感——没有了这些,我想无论将战争写得多么刺激、多么煽情、多么壮阔,也无法真正感染到观众和读者的灵魂。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之所以写得成功,经久不衰,我觉得正在于他找到了刻画战争的着力点,通过这一着力点,向人们展示出战争最真实的一面。


QQ用户 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客服 二十四小时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