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巴蜀道教文化传承的探究-暑期实践报告

一、实践时间

2017年8月**日

二、时间地点

成都

三、实践背景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 ,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地区是我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 巴蜀道教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道教在其传播过程中与巴蜀地区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巴蜀道教文化,都江堰青城山、成都青羊宫、梓撞七曲山大庙、重庆丰都鬼城等道教名胜己成为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对巴蜀道教文化传承的探究具有典型意义

巴山蜀水,雄奇秀丽,令人陶醉痴迷,具有道教产生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巴蜀文化,辉煌灿烂,源远流长。古代巴蜀文化中的昆仑仙山、长生不老、肉体升天以及诸神灵等思想都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秦汉以来 , 巴蜀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客观上促进了巴蜀地区与中原的文化交流。早期道教在东方滨海地区产生并向全国推进的过程,它们在巴蜀地区也得到广泛传播并与巴蜀地方文化相交融,为五斗米道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少数民族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人民反抗地主阶级阶级压迫的起义,接连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情形下, 人们非常渴望社会稳定,精神有所依托,道教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东汉末年 , 张陵在蜀郡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 , 巴蜀道教正式产生 , 也是全国道教诞生的标志。到了东汉后期 , 巴蜀地区有浓厚的鬼神崇拜氛围, 巫风滋蔓, 各种迷信充斥了不同阶层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道教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并且深入人心,巴蜀道教的产生也就顺理成章。

 成都是巴蜀道教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对于巴蜀道教文化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道教信仰历来很盛。据文献记载,早在道教形成前已有许多高逸之士隐修于此,著名的如李八百、严君平、费长房等人。这些高逸之士后来都被纳入了道教的仙真之中。

巴蜀地区遗留的道教文化景观弥足珍贵,通过对巴蜀地区主要是成都地区道教文化传承的探究,可以了解其道教文化景观及历史文化传承,从而对巴蜀道教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汉唐时期遗留的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道教宫观、石刻、名山洞府, 是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研究巴蜀道教文化, 弄清巴蜀道教文化遗存的历史渊源与区域特征, 为道教文化研究提供历史依据。

四、实践内容

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走访成都的重要道教文化景观,到图书馆查阅道教文化资料,到博物馆、文化馆亲身观看道教文化器物,在道观实地采访记录。对巴蜀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从调查中,我了解到,关于巴蜀道教文化的传承,巴蜀道教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自东汉诞生以后,汉晋南北朝时期,巴蜀民间道教经历了诞生发展和衰败,道士们的主要活动就是宣传道教信仰,吸收信徒,创立宗教组织,如张陵创立五斗米道,陈瑞创立键为道团,范长生在青城山地区聚族自保,创立青城山道团。另外,在封建统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时期,道教首领就利用其掌握的道教组织和信徒揭竿起义,反抗暴政,争取新生活,如汉末巴郡张修在汉中地区利用其掌握的五斗米道信徒举行起义,为后来张鲁占领并割据汉中地区奠定了基础,到了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民间道团瓦解,但是仍有信徒利用道教信仰组织起义,足见道教在巴蜀地区的影响既深且远。

到了南北朝时期 , 巴蜀民间道教组织荡然无存,北传到中原和江南的五斗米道被迫进行改革 , 走上了适合统治者需要的神仙道教发展道路,而巴蜀地区的道教由于组织被毁,因而无力进行改革,从整体上看,巴蜀道教在南北朝时期陷入了发展的低谷。隋唐时期,在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下巴蜀地区道教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作为道教文化传播主体的道士和女冠数量激增,巴蜀地区高道辈出, 其活动足迹遍布巴蜀各地,有力地推动了道教文化的传播。

隋唐以后,宋元之际,以炼养为主的新道派逐渐兴起,以道法为主的旧道派日趋衰落。至元,全真派在北方逐渐形成强大的教团,而旧有灵宝、上清诸派则被并于正一派,影响多在南方。源流所及,成都地区的道教仍以正一派为主。绵延至近,成都正一派道士大部分散居民间,分别隶属于“广成派”(广成坛)和“法言派”(法言坛),主要负责民间斋醮活动。全真道虽在宋末已经传入成都地区,由于正一道在此根基深厚,并未形成很大影响。至龙门派传人陈清觉入蜀前,成都地区全真道影响一直很小,全真道士人数极微。康熙二十六年(1687),陈清觉入住成都青羊宫,得官员赵良壁支持,为建二仙庵,开堂接众,被康熙封为“碧洞真人”,因号其支派为“碧洞宗”。碧洞宗的传播,以青城山和二仙庵为中心,不仅成都地区,甚至云南、贵州、重庆等地均有传承,其影响绵延至近,形成了今天四川道教的基本格局。

近代,民国年间,由于军阀混战,时局不稳,成都地区的道教发展受到遏制,宫观废圮,道士改行。尽管如此,据1949年统计,原市区仍有道观41座,道士262人。至于“文革”,成都地区道教再受重创,许多宫观遭到破坏,道士大部份流散还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成都地区逐步恢复和开放了部分道教宫观,道士们得以安居乐业,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继1962年成都道教协会成立,都江堰(青城山)、新津、大邑、崇州等(市)县也相继成立了道教协会。截至现在,成都地区已开放了道教活动场所28处,有道士300余人。

至于道教文化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结合我的实地走访,想着重介绍几个点。一是道家居住在洞室之中, 修炼道术,传播道教;为了增加信徒群体, 除了向信徒宣传教义以外, 还大量塑造神像, 以造像来传教,在道教从民间道教向神仙道教转化的过程中, 神仙道士们为了扩大道教的影响建立并供奉神像成为道教的特色文化,这些洞室和神像的所在地日后成为了巴蜀地区重要的人文景观;二是对于人们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五斗米道倡导信徒在家也要修道,,并且要有专门的修道场所,“静室”应运而生,静室建筑小巧精致,装饰简洁,一般的普通民众都能够有财力修建,民家的静室把道教信仰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强化道民的道教信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给劳苦大众的精神提供了寄托。东晋南朝神仙道教刚刚诞生时,当时巴蜀地区处于南北双方征战的前沿,战争不断, 政治形势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虽然在这个阶段,道教的传播十分缓慢,但是开始深入人心,为后来隋唐时期道教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在历朝历代,道教逐渐跟佛教一样,成为劳苦大众在战争和压迫下,进行精神寄托的载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五、实践结果

通过一个假期的调查走访,我对巴蜀地区道教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巴蜀地区道教文化的传承,体现了道教文化发展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地域性。纵观巴蜀地区道教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从巴蜀地区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可以看出,其经历了低迷与快速发展的多个阶段,不同道派在巴蜀地区共同传播发展 , 形成了巴蜀道教文化传播的主要特色,道教信徒、道教宫观与石刻造像等道教文化景观,为我们勾勒巴蜀道教发展与传播的脉络,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道教文化遗产 , 成为我们了解巴蜀道教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同时,道教文化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交通、其他宗教等多个发面的影响,巴蜀地区道教文化与民间社会联系紧密,对巴蜀地方社会与文化影响很深,不仅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载体,更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说巴蜀地区道教的发展,既是中国道教文化发展的缩影,同时又有自身的鲜明特点,这在中国道教史上也是别的地区所难以替代的。巴蜀道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对其研究与探讨对我们更深 入研究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

 

 


QQ用户 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客服 二十四小时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