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冬至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题记


五谷熟,四时尽,万物交替,更年改岁。


冬至,是中国古代24节气之一,是冬去春来转换的标志。相传,周太王后裔泰伯、仲雍奔吴建立吴国后,也承继了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首,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过年”,后虽改夏历,但冬至“过年”的旧俗,一直流传至今。


“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


每年12月22日前后是冬至,“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先人的解释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日“冬至”。


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散失的热量比吸收的热量多,故冬至后太阳虽然北移,地面温度却仍在降低。“冰益壮,地始坼”,天寒地冻。自此“数九”,进入隆冬时节。


各地在冬至时都有不同的风俗,谚云“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部分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汤圆、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冬至吃饺子还有说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应之人体,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在冬至煮一壶茶,老友相聚,家人团坐,围炉夜话,灯火可亲。此时闲情,不负冬至好时光。


街道车水马龙,人潮川流不息,灯火阑珊,万象更替,岁末已至,敬颂冬绥。


QQ用户 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客服 二十四小时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