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底蕴:曾经有一个很流行的职业——代写家书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首为我们耳熟能详的诗,穿越千余年的时光仍抵达我们的心。诗中最打动我们的意象,当属“抵万金”的“家书”。这里诗人所指,自然不是家书多么值钱,而是在国破与亲人离乱的岁月,家书传递的亲人的消息,是情感最渴望的,万金难换。


    无异,“家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家书是最能温暖人心、寄托和满足生命渴望的媒介,是物质成本很低,情感价值很高的世界性普遍存在的习俗。特别在人类只有少数人有读书机会的历史时期,多数不识字的人的家书,都是由他人代写的。在稳定的乡村,请村中的读书人或有书写能力的人“代写家书”,是普遍的现象。这样代写书信的人往往被称作“秀才”,代写的报酬不抵一金,也金不能抵,是金钱不能衡量的世道人心的尊敬和礼赞。


    当然不是所有的“代写家书”都不需用“金”抵。实际上,它是城市历史中较为悠久的行业,虽然与多数商业行业相比,它出卖的不是具体的商业产品,但和许多行业一样,具有交换劳动的性质,都以金钱作为交换媒介,属于一种特殊的行业,是谋生方式之一种。


    仅仅半个世纪以前,在城市中“代写家书”的行业仍然存在。


    这是摄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老照片,真实记录了这一行业“营业”中的一个片断。背景应该是旧吉林城商业繁荣的街面的一角,在店铺林立、人群熙来攘往的一处路边,一张简单的书桌旁,几个人围着一位头戴礼帽的人,看着他伏案书写。显然伏案书写的是代笔“先生”,围着他的,是需要写家书的人。此时,先生正代为书写的,是坐在他对面的一位头戴四块瓦毡帽的人,站在他两边看着先生书写的人,是他后面的等候者。


    画面上,正伏案书写的人,我们看不到他的相貌和表情,但从他的背影和姿式,与坐在他对面看着他书写的人是不同的。他对面的显然是一个靠出卖力气的穷困的底层劳动者——他服务的“主顾”。


    令人感动的,是“主顾”的表情。拿出微薄的劳动所得的一部分写一封家书,是他最不吝惜的开销。他不识字,但是他的目光被先生书写的一个个文字所捕获,表情凝重,嘴张开着,先生书写中的那些他不认识的文字的一笔一画,都牵着他的心。


    那些文字一定是他的心——他的愿望,他的感情,他的理想……

   

QQ用户 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客服 二十四小时在线